首页 > 宠物趣事

三国之新晋武大帝,三国之横扫群雄

平定三国乱世第一人晋武帝统一全国创太康盛世

平定三国乱世第一人晋武帝统一全国创太康盛世

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励精图治,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开创太康盛世

◆三代侍曹皇赐九锡

东汉末年,朝廷昏庸*,在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和官僚*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刘辩即位,史称少帝。这时,中军校尉袁绍乘机起兵,一举诛杀大小宦官两千余人,从而结束了为时数十年宦官专权的局面。然而,由此也引起了天下大乱,各郡、州、县出现了失控的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兼并战争,最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魏武帝曹*,霸主中原;昭烈帝刘备,称雄西南;吴大帝孙权,割据江东。三国之间连年混战,广大百姓饱受祸害,有的流徙,有的*亡,村落破败,户口大减。魏书张绣传中记载说: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有的地方的人口甚至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大量百姓*亡和流徙,全国连绵数百里的土地,完全荒芜,无人耕种。连昔日富庶繁荣的京城洛阳附近,也变得蒿草丛生,百里不见人*。曹*在一首诗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就是这种荒凉景象的真实写照。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河内郡温县人,祖上许多人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后来当上了曹*丞相府主管一切事务的主簿。司马懿老谋深算,智慧过人。曹**后,司马懿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管军事,统率魏军,同东吴、蜀汉对峙。蜀汉的诸葛亮智谋惊人,遇到司马懿也不免有些顾忌。东吴的孙权对他顾忌更大,曾对人说:司马懿善用兵,可谓变化如神,所向无敌。

公元239年,魏明帝*,8岁的曹芳即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辅幼主。曹爽知道司马懿实力比自己强百倍,对自己的威胁太大,所以,决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见势不妙,便在曹爽辅政后的第8年,声称自己年老多病,力不从心,回乡养病,但在暗地里等待时机,伺机而动。曹爽认为司马懿突然称病肯定另有阴谋。曹爽的内线汇报说,司马懿已经不能吃东西了,话也不能说了,头脑也不清楚了。曹爽从此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提防。

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去祭祀。佯称重病的司马懿利用这一时机,假借皇太后的懿旨,精神抖擞地在城内突然举行*,其长子司马师指挥早已蓄养的3000名敢*队,关上洛阳城所有的城门,占据武器仓库,接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然后,又派主力冲出宣阳门,来到洛水浮桥边上,杀气腾腾地*向祭祀人群。最后,魏帝终于迫于司马懿的威*,诛杀了曹爽。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司马懿手中。

公元251年,司马懿得病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政。公元254年,魏齐王曹芳已经成年,他不满司马师专权,与几位大臣密谋除掉司马师。由于走漏风声,司马师首先动手,诛杀参与密谋的大臣,曹芳也遭废黜,另立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不久,司马师*,他的弟弟司马昭接任其职,朝廷里的要事都必须经过司马昭之手。随着曹髦长大,成熟,他已经懂得朝政,感到魏朝天下岌岌可危,心中十分愤慨。

公元260年5月7日,曹髦命令宫中宿卫士兵,捕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大将贾充率兵将曹髦杀*,然后胁迫皇太后出来说话,以掩盖自己的弑君之罪。太后下诏说:曹髦越大越不像话,竟用箭射向宫中要杀我,有的箭还掉到我的脚旁,他还狠心地用毒*来害我,这种不孝不敬的人,早该*了!这样,司马昭杀掉无德不孝之君的行为就成为合法的了。

曹魏皇帝连续被废被杀,改朝换代的气氛一年比一年浓厚,司马昭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皇权。但社会上还有相当一批人对这一局面很不满意。司马昭一边收罗文人学士,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一边积极准备征讨三国之中力量较弱的蜀汉。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率兵18万,进军蜀汉。捷报频频传来,魏帝曹奂下诏将司马昭封为晋公,拜为相国,并赐九锡,即:最华贵的车马、王袍似的衣服、乐器、朱红色的门户、有屋檐的台阶、300名卫兵、先斩后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这九锡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受九锡,再行帝位禅让之礼。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功又封为晋王。

◆争当太子无为治国

司马昭基本上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魏国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司马炎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司马炎本该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司马昭把小儿子司马攸过继给自己的哥哥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之为世子。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便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属于桃符的宝座。

宠爱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马炎开始了他争夺王位的活动。

齐王司马攸为人温文尔雅、亲贤好施,喜爱古代典籍,并且多才多艺,是一位有着浓厚的艺术气质的儒雅之士。而司马炎却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气质上几乎完全秉承了父辈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势的谋略,同时也有着一副宽厚仁慈的外表。总之,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观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到晚年,司马昭不得不以强大的政治理智克服个人情感,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同年12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魏王朝从曹丕让汉帝禅位称帝,传了45年,到此结束。司马昭也同样让魏帝以禅让的手段获取了帝位,魏国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

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超富返利网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曹*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击灭东吴统一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三国是指哪三国,皇帝分别是谁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221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扩展资料:

三国灭亡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

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自此三国灭亡,天下尽归司马氏之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

在三国后是什么朝代的皇帝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西晋是*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一、西晋皇帝:

1、晋高祖,司马懿;(追谥)

2、晋世宗,司马师;(追谥)

3、晋太祖,司马昭;(追谥)

4、晋世祖,司马炎;

5、孝惠皇帝,司马衷;

6、孝怀皇帝,司马炽;

7、孝愍皇帝,司马邺。

二、东晋皇帝:

1、晋中宗,司马睿;

2、晋肃祖,司马绍;

3、晋显宗,司马衍;

4、晋孝宗,司马聃;

5、晋太宗,司马昱;

6、晋烈宗,司马曜;

7、晋成宗,司马德宗;

8、恭皇帝,司马德文。

扩展资料:

1、晋朝简述: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2、司马懿夺权:

曹*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

司马懿因为这次*,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灭支持曹氏的势力,向篡夺曹魏*的目标前进,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朝君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陵平*

本文链接:http://www.cyqvip.com/html/879667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