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粉末冶金期刊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干什么的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和开发粉体材料及其应用的学科领域。
粉体材料是指由细小颗粒组成的物质,其颗粒尺寸通常在纳米至微米级别。这些颗粒的特殊性质使得粉体材料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能源、化工、材料、医*、冶金等。
1、粉体的制备与表征:研究和开发各种粉体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研磨、雾化、喷雾干燥等)和化学方法(如沉淀、溶胶-凝胶法等)。同时,对粉体材料进行表征,包括颗粒大小、形状、组成、表面性质等的测量和分析。
2、粉体的物理性质:研究粉体材料的物理性质,如流动性、堆积密度、压缩行为、溶解性等。这些性质对于粉体物料的加工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3、粉体的化学性质:研究粉体材料的化学性质,包括表面反应、吸附性能、催化性能等。这些性质对于粉体材料在催化剂、吸附剂、储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
4、粉体的加工与成形:研究和开发粉体材料的加工工艺与成形方法,包括压制、烧结、注模、喷射成形等。这些工艺旨在将粉体材料转化为具有特定形状和性能的成品。
5.粉体材料的应用:将粉体材料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金属粉末冶金、陶瓷材料、薄膜涂层、电子器件、能源存储等。在这些领域中,粉体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优势,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支持。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目标是通过探索、理解和优化粉体材料的特性和性能,为创新和发展提供基础。通过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可以实现材料的功能改进、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由来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和开发粉体材料及其应用的学科领域。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颗粒材料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对颗粒材料的性质和行为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逐渐形成,并发展出各种粉体制备和加工技术。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和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有什么不同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和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研究方向不同,具体介绍如下: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主要科技产品有航空和汽车用摩擦材料、减磨材料、铁(铜)基粉末冶金机械零件、粉末注射成形产品、高比重合金及难熔金属材料、磁性材料、电工合金制品、特种陶瓷制品、生物材料、纳米粉末及材料、精细(异型)硬质合金制品、超硬材料及各种金属及合金粉末等。研究院1999年在全国教育系统率先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粉末冶金研究院作为中南大学工科类“第一王牌学院”,相关专业在各省市招生中显著高于当地一本线。
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有重金属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轻金属及工业电化学研究所、稀有金属冶金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碱法冶金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研究所、钢铁冶金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
专业研究方向
有色金属冶金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及其基础理论、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冶金过程的计算机仿真与优化控制、有色金属复杂矿及再生金属资源无*染处理及高值利用、高纯金属制备新技术,生物冶金、海洋冶金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等。
冶金物理化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新理论与新方法的物理化学基础、冶金和材料计算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湿法冶金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高温过程物理化学等。
钢铁冶金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钢铁冶金短流程新工艺及理论、复合铁矿资源及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铁锰矿及再生资源精细加工及高值利用等。
材料冶金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冶金基础理论、特殊冶金与材料制备、精细增值冶金(有色金属化工产品、阻燃剂、催化剂、金属化合物超细粉末、磁性材料等的直接制取工艺及理论)、天然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分离提取、粉体材料、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环境材料、材料表面处理、传感器材料及新型碳材料等。
电化学工程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熔盐电化学、功能电极材料、材料电化学、电化学传感器、化学电源、新能源材料、腐蚀电化学、材料表面电化学修饰、电化学过程的计算机仿真、优化与控制等。
冶金环境工程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染冶金工艺及其基础理论,冶金工业环境建设,工业废水和废渣的环境治理及其资源化,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无废、无害化及其应用基础等。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EI吗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物理冶金基础、粉体工程、粉体固结原理与技术、纳米材料学、粉末冶金学等。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就业前景:主要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防军工及其他产业部门从事纳米材料、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军用新材料等新型粉体材料的科研、设计、开发、生产、教学、管理等工作。
南京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简介
一、历史沿革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1974年开设迄今已有整整3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66年原南京化工学院成立的“腐蚀与防护”教研组,因“*”开始,未及招生。1972年成立“腐蚀与防护”专业委员会,1974年与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合并成立化工机械系,并开始招生。1980年并入化工系。1983年以“腐蚀与防护”专业为主体与“四大化学”合并成立了南京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并派生出部级“水质稳定研究室”(与腐蚀与防护专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98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的材料系、高分子系和腐蚀与防护专业合并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由此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代码080202),专业内涵以金属表面科学与工程为特色,专业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腐蚀与防护”专业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该专业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01年建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材料学获江苏省重点学科。
二、专业实力
我国金属表面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专业领域。本专业办学历史悠久,30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分布于各类地区和各种行业,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他们中有的已经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是企事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教材建设和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国内一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江苏省一直占有地位。
三、师资力量
本专业具有一支梯队合理、年富力强、凝聚力和整体实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有实践能力的教师比例为100%。年龄结构中老、中、青的比例为1:10:6。具有博士学位人数4人,具有硕士学位人数11人。该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皆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开设。
本专业现在的负责人是魏无际教授,丁毅副教授。
四、人才培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备金属材料基础理论和腐蚀与防护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具有从事金属材料理论和腐蚀与防护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施工管理、工程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2.掌握金属和防护材料的结构、组成、工艺工程及性能与应用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规律;3.初步掌握材料微观结构、性能的现代测试方法;4.初步掌握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改性,新材料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5.具有较高的外国语(一门)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修业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结构
本专业主干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干课程:*哲学、*理论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大学物理、微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电子电工学、电化学基础、金属学、耐蚀金属材料及其应用、金属腐蚀理论及其应用、聚合物合成与性能、金属表面处理。
选修课程:主要按四个模块开设:①电化学保护及化学电源模块、②耐蚀金属材料及表面处理模块、③耐蚀高分子材料及涂料涂装模块、④缓蚀剂及水处理模块。
实践环节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机械零件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教学实验等。
六、就业去向
1.高等院校、研究所、设计院;
2.国有大、中型化工企业;
3.大中型汽车、拖拉机及家电企业;
4.采油业;
5.自来水、煤气和电信业
30多年来,向国内外输送本科生千余人;研究生百余人。他们主要分布在A.国有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国内几乎每一大、中型石油化工厂都有本专业的毕业生,例如金陵、扬子、仪征、北京燕山、上海金山、上海高桥、广州茂名、大连化工、新*山子、岳阳总厂等;B.国内各种级别的化工、冶金、金属材料类的研究所、设计院:例如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上海冶金所、兰州化机院、天津港湾所、天辰*、青岛海所等;C.国内大型汽车、拖拉机及家用电器厂:例如“南汽”、“一汽”、“二汽”、“一拖”、“宇通”“亚星”、“春兰*”、“小天鹅*”“海尔*”等;D.高等院校:南航、南师大、华船、北化、上海交大等;E.*、省、市、县级机关,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的管理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管理上的骨干,科学技术上的带头人或中坚力量或已在国外大显身手。
七、成果与特色
30年来,该专业的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教材《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耐蚀金属材料及应用》、《耐蚀非金属材料及应用》、《循环冷却水处理》几经改版和再版了6~7次,是国内同类专业的主干课的主要教材,尤其是魏宝明教授(原南京化工学院院长)主编的《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曾获1988年的优秀教材奖。
30年来,该专业的师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重要会议上,以本校为第一机构发表论文1200余篇,完成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完成横向委托科研项目100余项,通过省部级鉴定4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突出业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腐蚀电化学——杨璋教授的“杨氏四点法”已被国内外学者一致接受并广泛应用于电化学腐蚀线性极化测试领域;魏宝明教授进行了多年关于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与缓蚀的研究工作,完成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0余篇;DDC-1型电感式点腐蚀测深仪获得化工部三等奖;郝凌获首届*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2、耐蚀金属材料方面——方耀华教授关于5454铝镁合金研究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水处理方面——杨璋教授的JS系列冷却水处理*剂及闭路循环系统获*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水处理技术》获*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获*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冷却水水质分析方法获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BGC-1动态*垢检测仪获得化工部三等奖;另外还获得江苏省科技三等奖两次、四等奖一次和其他奖四次。
4.金属表面科学方面——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朱一帆教授关于青铜保护的研究项目获得*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分别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文化厅科技进步特等奖;魏无际教授潜心研究金属/高分子界面,完成省部级纵向项目多项,企业委托横向的项目十余项,通过*经贸委及相关应用单位的鉴定3项;与此同时,魏无际教授领导他的课题组研究油田钻进泥浆对钻具的缓蚀问题,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在有效地进行着推广应用工作,其成果待鉴定和评价。
综上所述,该专业办学30年来,毕业生在地区和行业上地分布广,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极好评价,教材建设成绩显赫,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在国内金属表面科学与工程领域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地专业。
该专业的办学特色在于,在教学计划制定上、既能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又能尊重历史沉淀,保证历史继承的稳定性。过去的“腐蚀与防护”专业针对化工过程的腐蚀与防护特点,以“三条腿一个水”为特色。“三条腿”是指金属腐蚀理论及其应用、耐蚀金属材料及其应用、耐蚀非金属材料及其应用,“一个水”是指循环冷却水处理。根据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粉末冶金、金属热处理、焊接、腐蚀与防护、铸造等八个专业统并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这在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都未能囊括上述八个老专业,大多保留自己的1~2个特色。所以我校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特色着重在于金属表面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工程应用。本专业并入材料学院以后,制定教学方案时在原腐蚀与防护“三条腿一个水”的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了金属学、电化学和聚合物科学的基础课程,扩展了具有表面科学与工程特点的四大模块选修课程:①电化学保护及化学电源模块、②耐蚀金属材料及表面处理模块、③耐蚀高分子材料及涂料涂装模块、④缓蚀剂及水处理模块,以满足日益发展的航天航空、航海、采油、化工过程、陆用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电子信息工程等各行业的金属表面技术需要。
八、发展规划与设想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已修订,2003级开始使用),积三十年办学经验和教训;兼顾办学历史、国情、省情;集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和金属表面科学与工程的进展和高教改革的最新成果,秉承和光大优良传统特色,涵盖传统的和先进的金属材料表面技术,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主要是三门主干课程:金属学、电化学和聚合物化学。专业课程主要是四大选修模块:电化学保护及化学电源模块、耐蚀金属材料及表面处理模块、耐蚀高分子材料及涂料涂装模块、缓蚀剂及水处理模块。
专业课程随时跟踪国内外金属表面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密切联系*和各行业发展现状,不断拓展专业覆盖面,适时增添新的课程,整合改革教学内容,开设学科前沿动态讲座,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开拓眼界,培养高素质、复合式、创新型人才。
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而且要多开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实际*作能力,以满足社会将来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重视实习环节,通过实习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毕业论文要限度的与科学研究课题相结合,强化毕业论文期间对学生的要求,毕业论文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对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对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十分重要。
创建可设计性综合试验课程。
另外,根据市场需求,实行灵活的办学方针,在近几年内拟开设金属材料工程8个方向中的另一方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方向教学计划正在草拟中。
本文链接:http://www.cyqvip.com/html/879660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