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职大教务系统,苏职大网上办事服务大厅
蚌埠医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一、蚌埠医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蚌埠医学院教务系统登录入口为,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蚌埠医学院简介
1958年7月,为加快安徽建设,改变皖北地区人民群众缺医少*的局面,*决定由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援建创立蚌埠医学院。
学校现为安徽省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首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试点高校、*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岗位设置单位,是暨南大学、*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学校是*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坐落于淮河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濒临千里淮河,承山水涵养之灵气,传杏林济世之流芳,现有龙子湖校区、治淮校区、宏业校区、淮上校区和高铁校区,占地面积1760余亩,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和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近6000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中教授116人、副教授316人,硕士生导师602人、联合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60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66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有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卫生系统青年领军人才、江淮名医等68人,享受*、省*特殊津贴专家57人,聘请两院院士、*杰青等知名学者24名担任特聘教授。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和实习基地。2所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着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4000多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任务,服务范围辐射苏、鲁、豫、皖等区域。
学校坚持“以医为本、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质为本”办学理念,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2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含留学生);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第一附属医院获批*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拥有1个*级特色专业,1个*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新*Ⅰ期临床研究基地,10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2个特色专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专利34项,发表SCI、EI、CSSCI检索收录论文1000余篇;主编*、教育部、卫生部等各类规划教材13部,参编42部,公开出版发行《蚌埠医学院学报》《*解剖与临床杂志》《*全科医学》3种学术刊物。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法、德、日、澳、韩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术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年均总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近8%;连续7年晋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获全国首届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全国首届护理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医*院校*学/中*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一等奖和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理学、工学等学科人才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在数学建模、软件设计、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等各类大赛和体育竞技中获*级奖项157个、省级奖项184个。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江苏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江苏师范大学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1亿元;图书馆藏书284万册。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学院科文学院。现有63个本科招生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于*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人(不含*学院科文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几年,获得*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9项(其中特等奖3项),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获批*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11个。建有*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批*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8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45部。获得*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获得“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46项,拥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个,省级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学校被教育部、*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专任教师1560人,教授29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61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4%,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38.1%。目前我校有“*”2人、*“*”教学名师1人、*“”专家5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得*优秀青年基金,2人入选*科学院“*”,江苏特聘教授9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11人,“*”、*“杰青”量级人才50人;24人享受**特殊津贴, 4人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1人获得*侨界贡献奖,4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2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为省“双创计划”人才,21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5人次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57人次入选省“青蓝工程”;有*级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0个。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现有6个省优势学科、12个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0余个。近五年来,获批*级科研项目420项,其*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8项(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0项。在SCI/EI/CPCI/SSCI/A&HCI/CSSCI等索引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366篇,其中SCI一区、二区Top等期刊论文370篇,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进入“*内地高校Top100”,2016年位列54位,江苏省内高校第8位,全球高校排名第428位。2017年,学校入围US News 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内地高校第123。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6项。“*留学生与民国社科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哲学社科成果文库。在“*”*语言服务体系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2篇智库报告获**批示,9篇智库研究报告获江苏省领导批示。形成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形成“十五年一贯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开设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与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宁夏中卫、内蒙古满洲里等地方*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州、连云港合作共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院;建立校地共建载体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180余家。大学科技园获批*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组建江苏师范大学生物科技有限*、江苏师范大学激光科技有限*等学科性*。技术转移中心获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立师大创新科技有限*开展股权投资、科技服务等创新业务探索。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17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学校主动发挥服务功能,不断为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努力。
学校加快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发展。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69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46个*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2017年注册国际学生700余人,其中学历生350余人。与美、澳两所大学联办孔子学院,其中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荣获“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获批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培养资格。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现设“*”研究院(独联体*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和*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基因组学实验室、*食植物实验室、聋人认知中心、教育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打造各类学生成长成才平台。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东芝杯”*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先后四次获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连续八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曾入选*队参加奥运会和女足世界杯。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学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校园足球社团”“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获评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教育管理创新项目一等奖”,多个班级获全国、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和江苏省“*班”命名表彰,获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奖项。
扬州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扬州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扬州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扬州大学简介
扬州大学坐落于*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农科和代办的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其他4所院校也在同时期相继在扬建立或迁来扬州办学。1992年,学校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设有29个二级学院和1个*学院,121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60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2000多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7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拥有*级重点学科2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7个,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高。学校建有*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6个,*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9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拥有*级精品课程14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获*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和*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扬州大学本科专业品牌化建设与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打造“一院一品”,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学校混合教学改革案例入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学习白皮书》,连续五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0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师资质态持续优化。全校现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400多人,医护人员19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100多人,*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教学名师入选者2人,“*奖励计划”入选者2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级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备案名单)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4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基地)29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6.94亿多元,共有14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十二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6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科学技术奖5项(其*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注册证书;连续8年获*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智库建设,1项提案获批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获得700万元资助的《扬州通史》启动编撰。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有校企联盟90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00多个,大学科技园获批*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格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荣获*和部省级表彰。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澳门·葡语*大学合作联盟、江苏•英国20+20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56个*(地区)的266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获得*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个,*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44个,获批*“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4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广泛开展留学扬大行动计划,留学生2200多人,生源国64个,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4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
学校*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建,抓好*建促发展。全面落实管*治*、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学校获评“全省首批*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连续被评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委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组织”“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合并办学2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校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总值63.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9亿元,图书馆藏书490.52万册,拥有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新思想引领******,新梦想开启新征程。扬州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的*、全国教育大会和校第三次*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同志对学校提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精神,发扬“坚苦自立”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聚焦一流,全面深化改革,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扬州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扬州大学邮编附地址和介绍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邮编附地址和介绍
扬州大学在哪里附准确地址
扬州大学教务处*入口地址
扬州大学教务处系统入口: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在哪里附准确地址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教务处电话
扬州大学有几个校区
扬州大学教务处电话;
本文链接:http://www.cyqvip.com/html/879658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