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服务技巧

初中生物学科网 初中生物题库及答案免费下载

如何有效的进行初中生物学科的复习

一、做好复习前准备工作

1、明确考试指导思想,把握考试方向。

各个地区生物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都不是很大,生物中考复习时间又非常紧,而学校下达的任务特别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建构科学的知识网络,加深知识的理解,并力争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是我校生物老师反复思索的问题。进过反复讨论斟酌,我们首先统一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①要力争学校分管领导和年级全体班主任的高度重视;②必须让全体师生明确中考首战的奠基作用;③切实制定好复习计划,特别是时间安排和具体阶段目标;④确定以教材为中心,四本教材必须达到过手过关,同时配以适合我校学生复习的资料;⑤认真分析近年来本地区的生物中考试题,同时利用各种有效渠道了解生物中考动向;⑥作好临考前应试心理、应试技巧、基本方法的再教育和情绪调动。

2、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其实我校每个班也有十来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对进一步升入高中学习不抱希望,所以对生物课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科抱着轻视的态度,认为生物简单,考试没有问题。这样的心理进入中考复习,会使中考复习课复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必须重视复习前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保证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进入生物总复习。

3、制定复习计划与策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复习时间相当紧,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知识容量,多采用灌输式复习方式,重知识的*记硬背,忽视方法指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此外;喜欢搞题海战术,盲目性强,题目重复率高。以上这些现象都使复习课处在低效重复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要提高复习课质量,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增长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要在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优化复习策略。

生物中考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学业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的。因此,通过学习研究《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学业开始说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联系和近几年来的本地区生物中考试卷,可以明确考试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可以看出中考不仅重视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重视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及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环保意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良好生活习惯。

此外,还必须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绵阳市生物中考试卷,进一步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权重以及难度和比例。

通过教育学生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学总复习的教学质量。

复习前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复习进度,并向学生公布老师的复习计划,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进度计划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薄弱点制定学生个人计划,每个班级建立了4-6人的学习互助小组,每个小组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委派一名负责的同学担任组长,检查本小组知识点的过手过关,从而使整个复习过程井然有序。

二、教师自觉更新观念,还学生在总复习中的主体地位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地的复习必须确立学生在复习课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热情。复习课中的知识学生都已经熟悉了,复习时先进行一个问题“抢答”热身运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抢答问题诊断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调整本节课复习的重点,复习时由学生来回忆该部分知识主要内容,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对学生疏忽的环节,老师可通过问题点拨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记忆。在这过程中教师把这部分重要知识的板书出来,加深学生印象,把学生疑难的问题也板书出来,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在完成这一环节以后教师可布置少量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同桌互相订正,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补救,切实做好讲练结合。

2、重视对学生进行复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复习。

初中生物学虽然只有四本书,但概念多,记忆的内容多,知识点多而零散,学生在复习时常常产生记忆困难,此外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也造成记忆困难。由于对知识记忆不清也影响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复习课除了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外,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是一些对知识进行整理和记忆的方法。通过应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通过绘制概念图等方式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避免了机械的*记硬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己整理知识,形成各自有有个性的知识网络,通过教师不断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信心,使学生在复习中真正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增强复习效果。

三、认真研究考点,合理整合复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近年来生物中考的总体特点是重视生物学基本感念、注重能力、突显探究、关注热点。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提前利用寒假对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以及本地几所名校的模拟试题进行仔细分析,确定重点。同时确定先按章节复习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再模块复习的基本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凸显“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部分与整体相统一”和“个体与环境相统一”等三大线索,形成合理知识体系和较为稳定的记忆。

四、针对考试重点、热点和学生的薄弱点,强化训练,回归课本

要提高中考成绩,习题训练是很重要的,复习时要做到讲练结合,避免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的做法,尤其是后期复习,要做到精讲精练。认真研究考试重点和热点以及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可通过经常考试检查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及时的补缺补漏。表达能力、实验探究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是学生的薄弱点,教师应收集此类题目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指导解题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解这类型题目的信心,避免因畏难情绪产生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哪里可以免费下载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7-9'BIO'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7-9'BIO'1.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7-9'BIO'1.2)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7-9'BIO'1.3)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

《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标准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和案例。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7-9'BIO'2)

一、课程总目标(7-9'BIO'2.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7-9'BIO'2.2)

知识(7-9'BIO'2.2.1)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7-9'BIO'2.2.1.1)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7-9'BIO'2.2.1.2)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7-9'BIO'2.2.1.3)

能力(7-9'BIO'2.2.2)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作能力。(7-9'BIO'2.2.2.1)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7-9'BIO'2.2.2.2)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9'BIO'2.2.2.3)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7-9'BIO'2.2.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9'BIO'2.2.3)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7-9'BIO'2.2.3.1)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7-9'BIO'2.2.3.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7-9'BIO'2.2.3.3)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7-9'BIO'2.2.3.4)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7-9'BIO'2.2.3.5)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7-9'BIO'3)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

1.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生物圈中的人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生物的*、发育与遗传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

一、科学探究(7-9'BIO'3.1)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理解科学探究(7-9'BIO'3.1.1)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7-9'BIO'3.1.1.1)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7-9'BIO'3.1.1.2)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7-9'BIO'3.1.1.3)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7-9'BIO'3.1.1.4)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7-9'BIO'3.1.1.5)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7-9'BIO'3.1.2)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

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案例: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7-9'BIO'C.1)

课时:1课时。

目的: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

材料器具: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

方法步骤: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若干个(注意:不能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作出假设)

(3)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和实验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制定计划)

(4)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实施计划)

(5)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得出结论)

(6)讨论”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于鼠妇的分布有什么影响”问题后,交流与撰写探究报告。(表达、交流)

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中。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7-9'BIO'3.2)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理活动。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由功能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教师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7-9'BIO'3.2.1)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

(7-9'BIO'3.2.1)

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给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材料,通过模仿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完成生命活动。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7-9'BIO'3.2.1.2)

观察某种原生动物(例如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中查找有关方面的资料。

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7-9'BIO'3.2.2)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7-9'BIO'3.2.3)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通过植物器官的角色扮演,理解植物体各器官的相互

案例: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7-9'BIO'C.2)

课时:1~2课时。

目的: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洋葱鳞片叶,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或其他动植物装片和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刀片,镊子,牙签,滴管,生理盐水,清水,碘液,解剖针,干净的纱布等。

方法步骤:

(1)参照图,利用洋葱鳞片叶、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或者寻找几种永久动植物装片和切片。

(2)取出显微镜,进行显微镜的对光*作。

(3)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注意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

(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表面一层很薄的膜是,植物细胞之间有细胞壁隔开,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

动植物细胞内部近似球形的结构是。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结构称为。

(5)初步学会并绘出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讨论:

(1)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和。

(2)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三、生物与环境(7-9'BIO'3.3)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7-9'BIO'3.3.1)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向学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区域分布资料,讨论温度、水分、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捕捉鼠妇(或蚯蚓等),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鼠妇(或蚯蚓等)的生活环境。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7-9'BIO'3.3.2)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7-9'BIO'3.3.3)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分析和讨论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案例:探究酸雨的危害(7-9'BIO'C.3)

课时: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观察和记录。

目的: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

背景知识: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酸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材料器具:培养皿,小麦种子,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pH的”酸雨”。

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1)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来设计探究酸雨危害的实验,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2)把一定数量的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若干个培养皿中,给培养皿编号。

(3)每天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子喷洒不同pH的”酸雨”,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注意:硫酸、硝酸、盐酸都是腐蚀性很强的酸液,应按*品使用安全规定进行*作)。

〔第二课时〕

(1)7天后列表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

(2)讨论: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什么影响?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7-9'BIO'3.4)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7-9'BIO'3.4.1)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7-9'BIO'3.4.2)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9'BIO'3.4.3)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4.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7-9'BIO'3.4.4)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

列举若干种动物所吃的主要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开展校园或社区绿化设计并积极参与相应的活动

案例:设计校园绿化方案(7-9'BIO'C.4)

课时:1课时。

目的: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

材料器具:皮尺,绘图用的纸和笔等。

初中生物知识归纳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壁由果胶和纤维素构成。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组织蛋白,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种类不同,细胞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于*细胞,*细胞的全能性大于体细胞,植物细胞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

31.癌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表面发生了变化,易在有机体内分散和转移。衰老细胞具有的主要特征是:水分减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渐积累;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32.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酶和ATP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两个必要的条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各种代谢反应的完成,ATP为各种代谢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实现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贮存于ATP和NADPH2中。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暗反应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的过程,通过碳同化来完成。碳同化的途径有C3途径、C4途径等。根据碳同化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为C3植物和C4植物两类。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外面有“花环状”的叶肉细胞。

3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光反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温度:温度高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浓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另外水份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进入植物体;⑤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产物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所必需的物质。

38.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利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仅可以判断细胞的*活,初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还能作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的过程。

40.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脂质。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蛋白质和脂肪才能转变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不足时,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

40.脂肪来源太多时,肝脏就要把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减少时,脂蛋白合成受阻,体内过多的脂肪不能及时搬运出去,在肝脏积累形成脂肪肝,肝脏发生病变后,肝细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转氨酶渗透到血浆中。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陈代谢包括①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蓝藻属光能自养需氧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属化能自养需氧型。②自养厌氧型:如绿硫细菌。③异养需氧:人和大多数动物。④异养厌氧型:乳酸菌、大肠杆菌、某些寄生虫。另外,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43.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无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两者产生生长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对光敏感点在尖端,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云母片不能使生长素透过,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没有阻碍。分析植物生长状况一看生长素的产生,有,生长;无,不生长也不弯曲。二看分布均匀否,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生长素具有极性传导和横向运输的特点。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4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5.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6.植物激素共有五类:生长素类、赤*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为两方面: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7.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每一种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破坏,都将使相应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动的种类很多,按其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的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

48.神经冲动产生的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传导):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细胞间传递(单向传递):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间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即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树突→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

49.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55.有*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

61.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对于进行有*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极体是动物体内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极核是绿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两个核,也是伴随着卵细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阶段。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长的开始。

67.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一般的,两栖类和昆虫类的胚后发育是变态发育。

68.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从胚胎周围的表面开始,形成了胚膜,胚膜的内层叫做羊膜,羊膜内有羊水。羊膜和羊水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cyqvip.com/html/879655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