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经,乾隆大藏经阅读器
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有何区别
大藏经之原典,原本有梵语、巴利语二种,梵语原典今已残缺不全,巴利语藏经及译自梵语之汉译、西藏译、自西藏译本转译之蒙古语译、满洲语译、西夏语译等大藏经,大体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
*大藏经为二十世纪由海峡两岸*人分别编纂的中文大藏经。民国四十五年(1956)起在*编修的大藏经∶召集人为屈映光,蔡运辰任总编审。当初,屈映光主张‘应统海内外已入藏、未入藏一切佛典,作空前未有之结集’,获教内大德及社会贤达的应和,乃于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台北市善导寺成立修订大藏经会,延请蔡运辰任总编审。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该藏是在明朝《永乐北藏》基础上编较而成的,全藏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
《乾隆版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全藏字体秀丽,镌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初印104部,颁赐各地禅院。此后至民国年间,又陆续刷印了数十部,共印行150余部。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极鲜见,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编辑体例也别创一格,经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盘、大集、经集、密教十类;律藏包括弥沙塞部、摩诃僧祗部、昙无德部、萨婆多部、解脱戒经(迦叶遗部)和菩萨戒等;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类;杂藏分为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和目录等八类。续藏30册中除最末—册为古逸和疑似两类,专收敦煌古逸经、律、论疏和疑伪经外,其余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续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四类及悉昙。图象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历代有名佛教画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刚像及各种曼荼罗图等363种。总目3册收人*历代各版藏经目录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写本和刻本藏经目录以及大正藏勘同录、大正藏总目录、总索引、译著目录等77种,为比较实用的版本。
《*大藏经》是最全的,哪个版本流传最广不敢妄语
大正藏详细资料大全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是基于*多部《大藏经》而整理出来的,为目前在现代学术界颇受欢迎的中文版《大藏经》,于日本·大正年间(1912(壬子年)~1925(乙丑年))开始编修,故称此名。由日本·高楠顺次郎(1866~1945)、渡边海旭(1872~1933)监修,小野玄妙(1883~1939)为编辑主任,集多位佛教学者的努力,从大正十一年(1922)到昭和九年(1934)共费时十三年乃告完成。全书一百册,分为正编五十五册、续编三十册、昭和法宝总目录三册、图像部十二册,共收经律论及中日两国撰述三四九七部、一三五二〇卷,是自古以来卷帙最庞大的善本大藏经。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
基本介绍中文名: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类型:佛教典籍编修:大正年间主编:高楠顺次郎出版: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历史渊源,经文内容,史事,经文,经文目录,历史渊源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部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经”,后来定名为“大藏经”,“藏”有“保藏”的意思。因其内容十分广泛,故称“大藏经”,又称“藏经”。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叁部分组成,又称为“叁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教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教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此外还包括印度、*的其他有关佛教史、佛教理论研究的专著。大藏经体系在佛教东传两千年间,其经典经过历代的翻译、流通,数量日益增多,但最后汇集、编纂成“藏”的却屈指可数,国内可考的不过十余次(宋及辽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一次);国外可考的,高丽叁次,日本七次。我国第一部刻本汉文大藏经《开宝藏》,是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刻本。此后,历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年间先后有各种官刻、私刻版本二十余种。在佛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大量的思想概念已经转换为*人能够领会的语言,创造出大量沿用至今的辞汇,诸如“世界、宇宙、教师、真理、实际、坚持”等。其中作为汉文音韵学的四声,已成为今天国语的重要标准。另外,对于汉字印刷字型的演变和最终确立,历代《大藏经》的刊刻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部《大藏经》是由赵匡胤倡导完成的,以其年号命名为《开宝藏》,它的刊印开创了*大型典籍汇编的先河。在汉文大藏经的影响下,后来又有藏文、蒙文、满文版的《大藏经》的刊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开始刊印他们的《大藏经》。现在,在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次大陆,佛教原典已荡然无存。佛教一些重要典籍却借助汉文译本保存了下来,流传及作者时代历历分明,这是*文明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国内刻本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简称开宝藏或蜀本藏。这是*第一部刻本大藏,现在无全本,流传的零卷也极少。《佛祖统记》卷四叁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记云:“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又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记云:“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经,板成进上。”据《北山录》卷十注及《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记其板数凡十叁万余板。日本《元亨释书》卷一六记日本一条天皇永延元年(987年)奝然赍此藏经还日本,当时总数5048卷。云其后屡经添补,最后积至 653帙,六千六百余卷之多。装潢全是卷子式,每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佛祖统记》卷四五真宗天禧叁年记:“十一年东女真国人贡,乞赐大藏经,诏给与之”又卷四六仁宗嘉佑叁年记“[西夏国奏国内新建伽蓝,乞赐大藏经,诏许之。”是知此藏在当时流布区域颇广。经文内容史事《大正藏》以《再刻高丽藏》为底本,修订时参考《开宝藏》、《契丹藏》整合而成,全部100卷(册),85函,共收集13520卷,80634页。分为正藏55卷(册)、续藏30卷(册)与别卷15卷(图像部12卷、昭和法宝总目录3卷),是当时收录佛教资料最多的一部大丛书。虽然内容非常完整,但是校订不全错漏之处也相当多,因而受到批评,但不减其学术地位,为各佛教寺院与图书馆必备之大藏经版本。1960年,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发起重印,对初印本的若干错误作了校正修订。经文《大正藏》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编辑体例也别创一格,经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盘、大集、经集、密教十类;律藏包括弥沙塞部、摩诃僧祇部、昙无德部、萨婆多部、解脱戒经(迦叶遗部)和菩萨戒等;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类;杂藏分为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和目录等八类。续藏30册中除最末一册为古逸和疑似两类,专收敦煌古逸经、律、论疏和疑伪经外,其余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续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四类及悉昙。图象12册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历代有名佛教画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刚像及各种曼荼罗图等363种。总目3册收入*历代各版藏经目录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写本和刻本藏经目录以及大正藏勘同录、大正藏总目录、总索引、译著目录等77种,为比较实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错字,错句颇多。此外,大藏经用语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大正藏索引》,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经文目录入阿毗达磨论(2卷)〖唐玄奘译〗五事毗婆沙论(2卷)〖唐玄奘译〗萨婆多宗五事论(1卷)〖唐法成译〗阿毗昙五法行经(1卷)〖后汉安世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22卷)〖陈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1卷)〖唐玄奘译〗俱舍论实义疏(5卷)〖尊者安惠造〗阿毗达磨顺正理论(80卷)〖唐玄奘译〗阿毗达磨藏显宗论(40卷)〖唐玄奘译〗中论(4卷)〖姚秦鸠摩罗什译〗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2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般若灯论释(15卷)〖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中观释论(9卷)〖宋惟净等译〗十二门论(1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百论(2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广百论本(1卷)〖唐玄奘译〗大乘广百论释论(10卷)〖唐玄奘译〗百字论(1卷)〖后魏菩提流支译〗壹输卢迦论(1卷)〖后魏瞿昙般若留支译〗大乘破有论(1卷)〖宋施护译〗六十颂如理论(1卷)〖宋施护译〗大乘二十颂论(1卷)〖宋施护译〗大丈夫论(2卷)〖北凉道泰译〗大乘掌珍论(2卷)〖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100卷)〖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1卷)〖唐玄奘译〗菩萨地持经(10卷)〖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善戒经(9卷)〖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1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决定藏论(3卷)〖梁真谛译〗成唯识论(10卷)〖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1卷)〖唐玄奘译〗转识论(1卷)〖陈真谛译〗唯识论(1卷)〖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大乘唯识论(1卷)〖陈真谛译〗唯识二十论(1卷)〖唐玄奘译〗成唯识宝生论(5卷)〖唐义净译〗摄大乘论(2卷)〖后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3卷)〖陈真谛译〗摄大乘论本(3卷)〖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15卷)〖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论(10卷)〖隋笈多共行炬等译〗摄大乘论释(10卷)〖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10卷)〖唐玄奘译〗中边分别论(2卷)〖陈真谛译〗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辩中边论颂(1卷)〖唐玄奘译〗显扬圣教论(20卷)〖唐玄奘译〗显扬圣教论颂(1卷)〖唐玄奘译〗大乘庄严经论(13卷)〖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唐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16卷)〖唐玄奘译〗六门教授习定论(1卷)〖唐义净译〗业成就论(1卷)〖元魏毗目智仙译〗大乘成业论(1卷)〖唐玄奘译〗佛性论(4卷)〖陈真谛译〗究竟一乘宝性论(4卷)〖后魏勒那摩提译〗大乘五蕴论(1卷)〖唐玄奘译〗大乘广五蕴论(1卷)〖唐地婆诃罗译〗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唐玄奘译〗王法正理论(1卷)〖陈玄奘译〗十八空论(1卷)〖陈真谛译〗三无性论(2卷)〖陈真谛译〗显识论(1卷)〖陈真谛译〗无相思尘论(1卷)〖陈真谛译〗解卷论(1卷)〖陈真谛译〗掌中论(1卷)〖陈义净译〗
大正藏和大藏经有什么区别
佛教典籍的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盘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难窥全豹。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个系统。此外还有过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但尚未发现传世的刻本。
(宁波天一阁收藏的贝叶经)
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至今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北宋开宝(968~975)年间,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经问世后,历元、明、清至民国,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一说21种)。佛教由*东传至朝鲜和日本后,高丽和日本王朝均依汉文大藏经进行抄写刻印或排印。《开宝藏》首刻本于宋雍熙元年(984)传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间传到高丽。乾兴元年(1022)和元丰六年(1083)又分别将天禧修订本和熙宁修订本传到契丹和高丽。辽清宁九年(1063),契丹还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给高丽。6世纪中叶,部分汉译佛典通过朝鲜南部的百济国流传到日本。7世纪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汉译佛经的写本和历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经大量传入日本各大寺院。自13世纪末叶迄20世纪20年代的700多年间,日本佛教界曾依据汉文本的各版大藏经,编纂、雕造、复刻或排印过《弘安藏》、《天海藏》、《黄檗藏》、《弘教藏》、《卐正藏经》、《卐续藏经》和《大正新修大藏经》等7种版本的汉文大藏经。20世纪初,日本佛学界还将小乘上座部三藏译为日文本的《南传大藏经》65卷,并编辑出版《国译大藏经》、《国译一切经》和《日本大藏经》,这三种藏经的内容除*著述外,还收录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杂著等。
藏文大藏经在9世纪初叶已译出700余部,其中一部分自汉译本转译。后弘期补译的经籍,以论典和无上瑜伽的经论为多。全藏分甘珠尔、丹珠尔和松绷三大类;甘珠尔收律、经和密咒,丹珠尔收赞颂、经释和咒释,松绷则收藏、蒙佛教徒的有关著述。自元皇庆二年(1313)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过11种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经。此外还有刻于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乌兰巴托的库伦本两种。
蒙文大藏经先后有四次译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间在萨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鹘和汉族僧众将藏文大藏经译为蒙文,在西藏地区雕造刷印;明万历(1573~1620)年间曾补译过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祯(1628~1644)初年对旧本进行过校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硕裕亲王福全领衔监修重刻甘珠尔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译重刻了丹珠尔,方始完备。
满文大藏经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据汉文大藏经编次和内容翻译。乾隆五十五年编译刻完,计108函,只收入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盘诸部和其他大、小乘单译经及密秘部经咒等共699种。
西夏文大藏经最初由汉文大藏经译出。宋景佑元年(1034),《开宝藏》传到西夏(可能是《开宝藏》的天禧修订本),西夏的开国君主赵元昊于兴庆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并召集回鹘僧人译为新创造的西夏文。先后历时53年译毕,共362帙,812部,3579卷。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国师主持重行校勘并翻译未译的经籍,印制三藏新经。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转知沙门慧中等20余人负责将西夏文旧经本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后共刷印了140余藏,但大多毁损无存,现各地发现的经论残卷仅数十种。
巴利语系大藏经为南传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云南省傣族地区,是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佛典。除僧伽罗文、缅甸文、泰文、高棉文和老挝文外,傣文有4种不同的方言文字译本,近代还增加了天城体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译本等3种版本。
本文链接:http://www.cyqvip.com/html/879646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