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体字转换器,叁字草书怎么写
草体书法字体
最能体现*哲学美学精神境界的艺术是草体书法,最能展现*书法艺术境界的也只有草体书法。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草体书法字体,希望你们喜欢。
草体书法字体欣赏
草体书法字体1
草体书法字体2
草体书法字体3
草体书法字体4
草体书法字体5
草书的境界
最能体现*哲学美学精神境界的艺术是草书,最能展现*书法艺术境界的也只有草书。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书法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
这种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音律之流。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尘点的黑白世界中,书法家物我俱忘,化机在手。书之玄妙于此达到极致,书之舞成为大气盘旋的创造。
草书将*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气脉贯通,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也最能抒发书家的情感和表现书艺精神。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泼洒的黑白世界中,书家物我两忘,化机在手,与线条墨象共“舞”而“羽化登仙”。在“神融笔畅”(孙过庭《书谱》)之际,一管秃笔横扫无边素白,只见:“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自叙帖》)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书家达到了精神的沉醉和意境的超越。书法之妙于此达到其极致,书之舞成为大气盘旋的创造。
草书的神妙在于传达出线条背后的道体光辉。“逸少曰:'作一字须数种意。'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飞潜动植流峙之奇,以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理异态,自然佚出。”(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事宜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夫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张怀瓘《书议》)
欣赏草书的意境,是直观心灵的运行和线条的“时间的空间化”。观书如览胜,需从其表层深入下去,而品味书法精神内涵和奇伟瑰丽之境。观书是心谈、是对话是人生境界和审美趣味的测量。俗者见妍,雅者见韵,“然有一分灵,即带一分蠢;有一分秀,即带一分俗。灵而不蠢,秀而不俗,非既得笔墨外因缘,又尽笔墨之能事,其安能知之?佛界有若干大,魔界即有若干大。”(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
张怀瓘说:“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愚智,研味则骇于心神,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雷电兴灭,光阴纠纷,考无说而究情,罕无形而得相,随变恍惚,穷探杳冥,金山玉林,殷于其内,何其不有,何怪不储。”(《评书*石论》)
观草书如观阵,需具慧心明眼,方能观章见阵,心有所得。康有为说:“夫书道犹兵也,心意者将军也,腕指者偏裨也,笔锋者先锋也,副毫者众队也,纸墨者器械也。古之书论,犹古兵法也。古碑犹古阵图也。执笔者束伍也,运笔者调卒也,毫者选锋也。”(《广艺舟双辑》)
好的书法总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召唤结构”,等待着欣赏者对其点画之规、谋篇布白、线条萦带、墨色层次加以审美判断。以“悦目”者为下,“应心”者为上,“畅神”者为上上。由筋见骨,由形觑神,由墨知笔,由线悟气。心与字涉,神与物游,于草书动静简泊之中,获杳冥幽远之理。
总之,艺术家创造意境的历程导致其与哲人的同归而殊途: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一种由形入神,由物会心,由景至境,由情到灵,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心灵感悟和生命超越过程,这是一个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化实景为虚景的过程,一个个体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的过程,一个诗的直觉、想象、体验、启悟途径而与本体(天地人)相契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无终结性、不确定性,及其意境各层次相生相对的特点,使书法的意境成为一个召唤结构而幽深绵渺,难以穷尽,理所当然地成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姓字草书怎么写
问题一:姓阚的阚字草书写法阚
问题二:/贾/姓草书毛笔字怎么设计? [贾]字历代名家名帖的草书写法。如图:
问题三:姓梁的草书字怎么写历代名家名帖[梁]字的写法
问题四:聂姓草体字怎么写,怎么写好看聂姓
叶根友刀锋黑草
===========================================
柳浪闻莺各位芝麻竭诚为您解答
您的采纳是我们坚持百度的动力
问题五:符小婷这一姓氏用硬笔行书字体怎样书写(最好连笔)草书
问题六:姓褚的褚字草书褚
问题七:姓氏书法林姓写法林字名家各种写法。
问题八:请高手帮我设计艺术签名,谢谢!姓名李汉昭,用行草书各一个。应用“草书在线转换”(又称“在线草书字体转换器”)生成,觉得其中第一个最适宜。
问题九:刘政坤姓名的草书字 [刘政坤]草书写法很多,现提供三例以供参考。如图:
问题十:书法作品姓名章只盖一个白文印时,印章刻的内容应该是姓名章;
盖两个章时,应该分别刻姓氏章和名章;也可姓名章和书斋名。
右上角盖了引首章,左下落款应该盖一个、两个都可,不能盖三个。
你可查—用印36忌
1.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
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
直下底角,
不可再盖压角
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
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
了。
3.
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
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
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
弄巧成拙。
4.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
角闲章处之地位。
5.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
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7.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
配。
8.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9.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
可匹配。
10.
盖二印,上阳文,*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
阳可匹配。
11.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
阳可匹配。
12.
盖二印,上阴文,*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
阳可匹配。
13.
落款盖印之下,
不可再题字。
印章上下有字制肘,
就失去自然现象。
14.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
失敬了。
15.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
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6.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
刻石章最佳。
17.
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8.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
好。
19.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
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
贬为低俗。
21.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
压在人名头上。
一来失礼,
二来破坏画面。
22.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
大约3公分比较适中。
23.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与
边距离约1公分适中。
24.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
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5.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
灭了美丽的画面。
26.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
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7.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
或一印妥当。
28.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
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9.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
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30.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体,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
能免俗了。
31.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其余不可盖,
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32.
贮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
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
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3.
每隔十日或半月,
以骨签翻调一次,
因砂体下沉,
油性浮上,故须常调使之匀和也。
34.
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黏之朱已
逾而匀,乃盖於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摇,
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5.
图章宜随……>>
何字该如何草书
一、何字草书写法如下:
二、释义:
[ hé ]
1、疑问代词(什么,如“何人?”;为什么,如“何必如此?”;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哪里,如“何往?”;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
2、副词,多么:何其壮哉!
3、姓。
[ hè ]
古同“荷”,担。
[ hē ]
古同“呵”,谴责。
三、相关组词:
几何、如何、何处、为何、任何、奈何、何不、何尝、何苦、何故、缘何、何须、何况、何等、何叶尔姓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动词,守关的士卒肩扛戈戟,盘问过往行人。
文言版《说文解字》:何,儋也。从人,可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何,挑担。字形采用“人”作边旁,“可”作声旁。
二、词组释义:
1、几何[jǐ hé]
多少:价值几何。
2、如何[rú hé]
疑问代词。怎么;怎么样:近况如何?。此事如何办理?。不要老说别人如何如何不好。该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
3、何处[hé chù]
哪里,什么地方。
4、为何[wèi hé]
为什么:为何一言不发?
5、何叶尔姓[ hè yèěr xìng ]
何叶尔氏,亦称贺伊尔氏、贺依尔氏、何依尔氏、何伊儿氏、何耶儿氏、贺耶尔氏、荷叶尔氏,是锡伯族人的姓氏,后来一部分女真族人因之,成为满族的姓氏之一。
韵字草书怎么写
韵字草书写法韵字的草书写法
韵字的草书写法:
草书的韵字怎么写
在线草书字体转换器,各种草书字体自动生成,想要哪种草书都有
“韵”的草书怎么写?
用手慢慢的写!切记,写的时候要心中有“韵”,手由脑控,构思出无数个“韵”然后自己挑一个。
颂字草体怎么写
网上有,这里也不好交
(晨曦)二字在毛笔书法中如何韵笔
是“运笔”吧?附图一张、莫见笑~
谢谢、欢迎追问,望采纳哦!
用自己的姓名同韵字怎么编一个故事
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
胡不字
有一个机关的*,每天都没有什么事情,都是签字。“同意,胡不字”天天都过著这种简单而单调的生活。但在不知不觉中,把这几个字练习得出神入化了。
一次市里面举办书法比赛,局里面很多加了,为了面子,他也写了:"同意,胡不字"去参加比赛.没有想的是得了头奖。有人拍他马,于是被冠上了书法家的称号,加入了省书法协会。
一次,书法协会派团到日本参加交流会,这次出国的机会他不会错过。在日本考察结束后,接待方提出请每一位与会人士写一幅字,作为纪念保留下来。这位领导一听心里就急了,心想这可如何是好,我只有“同意”二字写得不错。他急啊,但这种场面,不写又不合适。于是他谦让,让其他人先写,心想,“他们写多了,我在最后就不用写了,反正都写了很多。”
可是小日本人做事很认真,一定要每人都写。最后论到他,只见他拿笔站在桌前,低头沉思。大家都说:“你们看,这就是大书法家的风范。写前先要凝神。”他就这样簇簇墨水,皱眉凝神了5分钟,可是还是不知道改怎么办,不写吗下不了台,写吗,不知道怎么写。这一急啊,汗都出来了。大家又说了:“你们看,字未写,先运功,你们看看啊,运功吧,汗都运出来了。”大家都聚著观看大书法家的创作。他这下后悔了,冒充什么书法家,出什么国。
正在为难之计,突然,他来了灵感。擡起头慢慢地对围着的人说:“大家前面写了很多,我也没什么好写的了,我们这次来呢是中日两国书法的交流,大家知道,日语里有很多汉字,但他们的读音和含义与汉语中的汉字是不一样的,我就以此为题写一首打油诗吧!”。于是这位领导挥毫写了起来,写完之后,大家一看,连声称好,原来他写的是:“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胡不字”
二幅书法,落款为自远,韵斋,有高手可以告知是谁写的吗,谢谢
白居易写的
如何处理书法作品的字距,大小韵律
看你写什么体,比如隶书一般上下距大点,左右小点,可以参照具体练习的帖子
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
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秦统一后,为维护*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我们可以通过下图体会汉字的演变。
简体与繁体字的演化过程
以下摘载自维基词条,「简化字历史」与「简化字评价」两个词条。
=======================================
简化字历史
**时期
1949年10月10日,*文字改革协会成立。
1950年8月9日,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举行简体字的研究选定工作座谈会,商定了选定简体字的四条原则:
整理选定已经通行的简体字,必要时根据已有简体字的简化规律加以适当的补充;
所选定、补充的简体字,以楷体为主,间或采取行书、草书,但必须注意容易书写和便于印刷;
简体字的选定和补充,以最常用的汉字为限,不必为每一繁难的汉字制作简体;
简体字选定后,由中央教育部报请中央人民*政务院公布实行。
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根据上述原则广泛搜集资料,*了《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应征者对简体字的选定原则主要提出了“选定简体字应该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和“只有少数楷化的草书简体可以采用”等意见。
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重新考虑了简体字的选定原则,决定完全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并适当注意缩减通用汉字的数目,把异体或可以相互通用的字尽量合并。于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初稿)》
1952年2月5日,在中央教育部的筹划下,由*文字改革协会改组合并其他机构组成*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1952年3月25日,*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汉字整理组。汉字整理组重新确定了*简化字方案的四条原则:
已有通行简体的字,以述而不作、不另造简体字为原则。但无通行简体而笔画较多的常用字不妨另找简体;
简体字以印刷体为准,其构造宜注意与手写体相近。偏旁简化可以类推;
异体字有本组另行处理,代用字暂不入本表;
简体字表公布时,以简体字为主,附注繁体。排列按起笔丶一丨丿乛的次序,首笔相同视次笔,另附由读音检简字及由繁体检简字的两个检字表。
1952年下半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汉字整理组拟出《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比较通行的简体字700个。*阅该稿后指出:拟出的700个简体字还不够简。做简体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作出基本形体,有规律地进行简化。
1953年10月1日,*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
1954年10月8日,由*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直属机构*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4年11月30日,*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
1955年1月,*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的文字改革》,当代*出版社,1995)。
1955年7月13日,经*文字改革委员会提议,*设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
1955年9月,*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出《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删除了原草案中的《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草案》和《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简化字由原草案的798个调整为512个,增收了56个简化偏旁。决定将异体字不放在简化方案中解决,拟定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会议中,修改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中的19个简化字,取消了一个简化偏旁。会议一致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草案》。会后*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会议的决议对《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作了调整,简化字的字数由512个增加到515个,简化偏旁由56个减少到54个。修改后的草案经*汉字简化方案申请委员会审定。
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6年1月28日*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法定的简化字在现今*大陆地区取得了“正体字”的地位。
1964年2月4日,*同意了1964年1月7日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关于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报告,发布了《*关于同意*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1964年5月*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简化字总表》。
“产量翻几番”。其中“量”和“翻”已经过于简化为同音字“两”和“反”,但这些过度简化的字在民间仍然大量使用。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称为“二简字”。
1986年6月24日,*发出《*批转*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宣布废除“二简字”。
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
====================================
简化字评价
历史上的评议
在近代历史中,有不少人提出了与汉字简化相关的评议。纵然有些在今天已被学界公认为错误的看法,但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自19世纪开始,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但亦有不少人认为应该放弃使用汉字。这些认为应该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因为当时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书写,而必须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铅字。为此许多使用汉字*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自推行汉语文字改革以来,简化汉字一直颇受外界所争议。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汉字难写难读被认为是*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甚至有激烈的观点认为汉字导致了*走向衰亡,必须改造汉字。
*领导者傅斯年曾批评汉字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必亡。”
*在20世纪50年代*大陆文字改革的时候说“汉字是一种落后的字体”,所以“必须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样”,方便学习及辨识,以使其能够符合其救国的思想。
近些年有学者认为,如果*大陆足够民主的话,简化字的推行可能会迟20年,那时电子计算机已经出现,中文的弊端曁汉字简化的理由可大大减少,简化字有可能不会出现,亦不会造成今日*大陆和*两岸的文化隔阂与*古籍对於*大陆普通民众的难懂的情况。
在*期间大量被过份简化的字,到今时今日还有不少人在使用,说明了未经审慎考虑的汉字简化,遗害是可以很深远的。
不过,在*大陆有很多人认为繁体汉字的书写过於烦琐,如果当年*没有推行简化字,那麼*的以减少文盲为目标的扫盲运动则无法达到效果,即*长时间内仍将有大量文盲。但讽刺的是,*大陆推行简化汉字已有五十年,但其文盲比率,相较使用繁体中文(正体中文)的*、香港和澳门,仍然很高。这令人质疑简化汉字在扫除文盲的作用。
当今许多**公民自出世起便只能接受简化字教育,并有人认为汉字从出现到现代一直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对於有说法说所谓的简化字是“改过的字”而繁体字才是“历史悠久的正统汉字”的说法存在着保留心理。现时*大陆以语言文字法,限制国民只可以在特殊场合上使用繁体字,但亦不时有学者提出「识繁写简」等声音。
*大陆目前施行的简化字,其中有部分字对阅读和理解以及繁简转换上造成了一些障碍。用笔划较简单的同音字,例如“发”与“发”,“后”与“后”,“斗”与“斗”,“余”与“余”,使一个字带有太多的字义,造成阅读困难,尤其在阅读由简化字组成的文言文时,此问题非常明显。
有人以为这些同音借代字类似六书中的假借,但六书中的「假借」造字多发生在古代,当有一种新意义出现时,却无相对的字体,只好采用同音字,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但假借毕竟造成一个字的字义过多,经过一段时期,人们会再做新字,进行义项的分工,以免混淆。用笔划较简单的同音字进行简化,是「本有其字」,并不是六书的中的假借。不少学者都认同,这些同音借代字是汉字发展的倒退,实在为简化字颇大的弊端。
部分字形的修改被指为没有系统性,使得原来表意很好的字在去掉了区区几划之后便显得仓促无力,无法有效表达原有的含义,例如「爱、产、凤、亲、适」的简化字:「爱、产、凤、亲、适」等的不少汉字。
上述的评议,有部分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风潮等影响,今天已被学者指出其谬误或不客观处。然而,繁简体的争议至今仍持续。今天简化字已备受学界和人们公认的优点和缺点,请见下段。
[编辑]现代学界的评价
摄於香港的大学校园大字报公布板。学生把当中的繁简对换错误圈出,并呼吁有关方面注意正体字的准确性。对于汉字简化,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近年来对于汉字简化的反思和争论开始升温。
[编辑]赞同
赞同汉字简化的人认为: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使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长期使用汉字的日本也同样对汉字做了简化。
[编辑]反对
反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
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只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
不利于*大陆、*、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的政治力。应该就本国国情制定文字规范,不应该跟著日本等别的*亦步亦趋地去简化文字。日本社会亦有人开始反省简化汉字的严重后果。
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麼字依从类推、什麼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都造成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澳门、*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於*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繁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於繁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繁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裏的辨认难度。
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
**的简化字政策经常变化、不统一。例如二简字的废除和“余”、“於”等字重新被认定为可使用文字,让人无所适从。一些民间常见简化字并没被认定为正确的文字(如“歺”),很多简化字民间并不通用,可见*所声称的“简化字来源於民间通行文字”是错的,**认定正确文字依靠的是*的喜好而不是民间通行的程度。
在*大陆以繁体字用作正式文件用字属於违法行为,在考试上使用繁体字会被当成错别字而扣分,在商店招牌上使用繁体字可能则会以“使用不规范文字”被电视台*甚至被有关部门罚款,出版正体字典籍须报批。这种将使用传统文化当成违法行为的是很可笑,正如把穿唐装当成违法行为一样。
秦始皇文字改革属於将不统一的文字变为统一,减少交流障碍,*的文字改革属於将统一的文字变为不统一,增加交流障碍。
简化文字花了整整四十多年才基本完成,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的书籍用字十分混乱,简化字、繁体字、二简字混用,并不统一;直到1990年代,*大陆街道上仍可见到许多用繁体字书写的店名、厰名、广告。繁体字在*大陆几乎全部消失源於**在90年代中后期的一次“打繁”行动,当时规定,书写繁体字将会受到严厉罚款。迫於*压力,民众才将道路上的文字全部改成简化字。可见简化文字代价巨大。
简化文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反对简化汉字的人会随时被打成「右派」,没有给人以理性讨论的空间。造成当时学者大量赞同简化字的假象。
在计算机发达的今天,简化字只剩下极少数手写的场合能够发挥节省时间的作用,*的用字情况证明,*不必规定简化字标准,民众在手写时会自然使用简写。
一些具有简化字的古代文献是从充满战乱的宋朝、元朝找到的,这些主要是逐字抄写的手抄本,或逐字雕出来印刷的雕版本,当时这些简化字是被当成俗字使用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促成的,不代表这些俗字有科学性、有字理、易於学习。战乱以后,这些简化形体就不见得常用,更遭受文字研究者的批评。
==================
转载完毕。
我来自香港,自小使用繁体字,主要靠写字维生,自问中文水平良好。
回到*大陆,发现与大家沟通很有障碍。与内地朋友游古迹,友人不辨魏碑上的「游」与「邀」;用繁体字写个地址写信,邮局职员不辨「园」与「围」。我用仓颉输入法每分钟能打60字,只是不能用普通话拼音输入法,竟在内地被IT技术人员质疑「她不懂中文的」。
繁简的隔阂,令人遗憾啊。
参考资料:维基词条:简化字历史 *zh.wikipedia*/wiki/%E7%AE%80%E5%8C%96%E5%AD%97%E5%8E%86%E5%8F%B2
叁字草书怎么写
参的草书有很多版本,可以参考以下几种
参的草书书法
赵子昂
贺知章
皇象
王铎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
*
月仪帖
文彭
敬世江
徐伯清
宋克
孙过庭
扩展资料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书
本文链接:http://www.cyqvip.com/html/879583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